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2023南迴藝術季─夢迴南方
策展人/李韻儀

南方,從來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區位指稱,更多與地緣政治與文化相關。相對於北方,南方通常被賦予負面意義——他者、邊陲、弱勢、隱形、被剝奪、被殖民、被犧牲等;儘管如此,南方也可被視為活力之地、救贖之所與另類烏托邦,具有翻轉現實的可能。」─呂佩怡
 
如果連續三屆在台灣東南隅發生的大型區域性藝術計畫「南迴藝術季」,成功地開啟了城市對於南迴地區的認識與想像,正如南迴公路拓寬截彎取直之後,越來越多的旅人可以更加快速便利地進入這過往神秘崎嶇之地,那麼真正日常生活在此地的人們又如何感受、回應內外世界的變化與衝擊?「誰的南方?」「回到何處?」

再者,當我們反覆思索在這每個區域、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藝術節的時代,「南迴藝術季」如何走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性?或者更追根究柢地詰問,區域性藝術節存在的意義與其當代性是什麼?在當代的藝術節慶中,需要進行情感融合與分享的對象,並不僅只社群內部的所有成員,更包括被召喚而來的觀者、參與者。在南迴地區以排灣、魯凱為主要族群的斜坡文化中,傳統的節慶是依據狩獵、小米耕種等勞動的歲時祭儀,然而無論傳統的歲時祭儀節慶或者因應當代社會文化經濟流動而生的「文化藝術節慶」,很重要的功能都是「人能透過節慶的共同參與過程中,跨越現實生活的障礙,照見生命神聖的本質與力量,重新締結人與人、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而一個因應時代需求而生的區域性藝術節,能夠存續與延展最關鍵的要素還是在內外參與者皆能透過這個以土地環境與人文為基底共構創生的藝術節慶,獲得生命療育、轉化、蛻變與新生的力量。
 
「南迴」的英譯是「South Link」,可見「迴」這個字在中文中有「復返」之義,在英文中則更著墨於「連結」之意,南迴公路除了是台灣環島公路的一段,對於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們而言更是「回家的路」!在多年人口外移到城市求生、土地文化情境不斷流失的離散過程中,「回家」變成節慶假日時才得以實踐的眷戀,然而近二十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渴望重新找回自身與土地自然、社群文化關係的青壯年實踐者,默默而篤實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著、學習著、也編織著各種「回家」的方法與延展性,宛如探索著過去以清楚展望未來的當代,「回家的實踐者」時刻保持著對自身主體認同的覺知,以及與他者對話的熱情。假如我們期待「南迴藝術季」能夠綿延永續對世界述說勾勒「南迴地區」獨特的人文地景生命力,那麼讓這土地上正活生生奮力寫下自己歷史的人們來創造這個「人與自然的儀式性再現美學節慶」無疑是最貼近,也最具感染力和啟發性的。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南迴」串起的南方,對旅人來說是夢想中的淨土、夢幻的風景,對於回家的人來說卻是夢想種植生根發芽的地方,是真真切切、往往返返實踐生活與生命的地方。透過「回家的實踐者」與藝術家的共構對話啟航,我們將不僅只是「看見南方」,而是「重返南方,人與人、人與自然連結與延展的所在,身心得以安頓之處」。
 
 
本次藝術季共邀請七組藝術家,不分國籍共同為南迴地區撒下地景藝術的種子,並藉由青年會組織的共創與維護,建構專屬台灣東南岸風貌的「夢迴南方」南迴藝術季。
 
 藝術家分別為來自臺東在地的森川自然工藝聚落(作品位於新興國小外)、排灣族傳統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 與紐西蘭薩摩亞裔的Greg Semu合作共創(作品位於大武鄉瀧溪車站內)、卑南族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作品位於南迴之心驛站),排灣族的達比烏蘭.古勒勒Tapiwulan‧Kulele(作品位於太麻里火車站外)、台灣知名地景藝術家李蕢至(作品位於金崙沙灘)、太魯閣族纖維藝術家林介文(作品位於瀧溪車站內),以及來自保加利亞的Rumen Dimitrov(台九線公路420K海邊)。
 
更多活動訊息清上👇
「南迴藝術季」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anhuiArtProject
臺東大美術館─臺東公共藝術網:https://tpa.ccl.ttct.edu.tw/
展覽資訊
  • 日期 112-08-12~112-12-31
  • 地點 其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