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得獎者專訪影片

2016南島國際美術獎 佳作 張皓甯
2016南島國際美術獎 佳作 張皓甯

作者:張皓甯

作品名稱:《33公里的凝視》/《+8時區-地球的兩端》

台灣作為一個海島的國家,海洋是我們熟悉的風景。這次的創作計劃中,我透過「島嶼兩端同步的凝視互望」與「這裡到那裡的關係的想像」作為發想。
以台東為中心,沿著N22.6°藉由影像的方式進行創作實驗,企圖將空間摺疊與延展。
《33公里的凝視》,台東與綠島相距約33公里,僅隔著一段肉眼可以得見,但不這麼清楚的距離。因為這樣的觀看經驗,提供我對於這段空間的想像。我透過錄像的方式在兩個端點同步凝視,相互遙望。藉由影像去思考這一段既清楚又模糊的連結。
台東-綠島遙望的影像,形成一個浮空同步的影像。我企圖翻轉原有的「空間」與「觀看關係」。藉由影像將兩端相距的空間,轉換成一座虛構島嶼。透過這兩個端點建構出「新的主體」,並且創造出一個想像的觀看中心。

《+8時區-地球的兩端》,地球上時間的運行,在日出與日落的時刻,一定有相對的另個端點,正在和我們經歷不同的晝夜。而東海岸是台灣迎接每天第一道曙光的地方。我透過影像,同一天紀錄下在台東的日出,與台灣西岸的高雄的日落。企圖在同一個跨距的時區內,建構關於台東和高雄時空上的延伸與想像。
當影像被並置呈現,我將台東-高雄的距離假想成地球的兩個端點。台東在經歷日出的時候,處在地球另一端的高雄正在日落。「將同一時區的兩個時間,轉換成同一時間的兩個時區」。藉由影像把距離擴張延展到地球的對角。

這系列的兩件作品,透過影像圍繞著「觀看」與「空間」的問題。在長時間凝視一個對象物時,往往會逐漸失去對焦。在這散焦的過程,自身所處得位置變得模糊,僅剩下一段相對位置關係的感知經驗。透過台東與兩個端點很清楚的距離,轉換出擴張的身體經驗。企圖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實驗對空間與位置的想像。

  • 點閱率:69
  • 影像長度:1分42秒
2014南島國際美術獎 優選 JACKSON MARK /2014 Austronesian International Arts Award Excellence Award
2014南島國際美術獎 優選 JACKSON MARK /2014 Austronesian International Arts Award Excellence Award

JACKSON MARK FRANCIS MCDONALD
作品名稱:Archipelago: Track Four – Siki Sufin (“Earth, Wood, Water, Song”)
創作自述:
沒有人是一座島,難道有人是嗎?
本片背景就在台灣美麗東海岸,當地叫作都蘭的原住民村莊。《群島》影片系列共有幾個主題:藝術、音樂及海洋。本系列專注介紹幾位特定人士,他們都是從海洋獲得靈感或是靠海維生。台東縣常常為人所忽略,這個台灣東海岸的都蘭小村莊更是渺小。為何擁有多元背景及國籍的藝術家、音樂家及船夫都被吸引至此?在一集影片中,或著應該說是「第一曲」 (《第一曲》-阿爾瓦羅托黑達),西班牙藝術家阿爾瓦羅將自己和他人形容成「群島中的一座座小島」,他運用詩歌、藝術及音樂作為創作媒材。我身為本片導演及剪輯,大大受到這個隱喻的啟發:個人是小島,群體是群島,而海洋則是兩者間的聯繫。我發現所有的人物(我則喜歡稱其為「小島」)都連結或仰賴當地的大自然,特別是當地的海洋。都蘭儼然就是迷人群體所構成的小宇宙,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個體,大家共生共存,就像個小型社會。十分重要的是,他們所有人之間的聯繫就是海洋。當地有原住民、漢人及外國人,確實是座文化、語言、音樂及藝術的熔爐。

在續集(《群島:第二曲》- 〈衝浪及小提琴〉中的Randy Chang),影片焦點放在一位台灣衝浪音樂人Randy Chang身上,他在台東衝浪很長一段時間。Randy談到衝浪及小提琴在本質上是如何息息相關。

第三部展現詩人畫家喬爾喬爾的作品,他在多年前慕名而來,因為就如他本人所說,「思想的種籽在這裡會生長得更快」。我以喬爾喬爾的詩歌及藝術作品記錄他的藝術之旅,看他從泰國出發,來到他現在稱作家園的台東。

第四部的主角是希巨蘇飛,本片是我在駐村一個月期間內拍攝,紀錄當地阿美族木雕傅及漁夫蘇飛的日常生活點滴。「地」對希巨來說代表島嶼,「水」代表河流及海洋,「木」代表平日生計、「歌」代表溝通交流。我記錄這四者間的關係,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讓希巨與本族文化及村莊產生緊密聯繫。

《群島》包含完全由當地或外國音樂家編寫的原創音樂,這些音樂家都跟這個地區或這項計畫有所關聯。影片同名原聲帶《群島》是在當地自行錄製及混音,獻唱者以六種不同語言演唱,製作時間超過三年。

  • 點閱率:48
  • 影像長度:1分46秒
資料筆數【18】頁數【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