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歷年南島美術獎

阮原閩 Siyat Moses
阮原閩 Siyat Moses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徒疼:望眼欲穿 The Vulnerable Totem:Through These Eyes 媒材:複合媒材、版畫紙、油墨 尺寸:依照場地而定 年代:2021 ​ 作品簡介: ​ 全球化急遽擴張下,歷史逐漸終結,社會開始進入一種均值化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也反映原住民傳統服飾上面:圖騰符號的變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手工逐漸被機器所替代,傳統服飾顯得單一化,除去剪裁上面的進步,本該富有象徵意涵的圖騰淪為幾何形狀的規格化,隨意的形狀排列成為表意上的原民風格,進而讓作者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創作辯證。 ​ 《徒疼:望眼欲穿》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消散意義的菱形圖紋,本該是象徵祖靈守護的浮凸紋理轉化為平面的工業染色,作者操作似是而非的圖騰符號,將其模糊打散。第二部分是運用傳統織布中的材料:薯榔、苧麻線混合紙漿進行造紙,如同將一塊布料轉譯為一張紙,並在其上同樣轉印消散的圖騰符號,嘗試談論文化的平面性狀態。第三部分同樣使用符號,但這次將主角放置在同樣消散的傳統文物當中,談論這些本身都具有神聖意義的物件在當今逐漸消散其精神性。可以說這整件作品是在對傳統與當代提出疑問,在回不了過去時空,仰賴翻譯的過程當中進行許多空白銜接因而產生新意義,我們在其中尋回抑或發現了什麼?沒有了氏族需要守護,沒有了疼痛的試煉,圖騰是否也是徒(勞)疼(痛)?我們是否能夠擔當一身的紅?

王宥婷 Wang,Yu-Ting
王宥婷 Wang,Yu-Ting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山人山,山合山 Being Or Between 媒材:互動性虛擬場景、3D模型、電腦合成影像、3D掃描、人的聲音 尺寸:視場地而定、約長1000x寬600X高300 年代:2021-2022   作品簡介: 人生活山之間,山緊黏著山。 本件作品由創作者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幾年,總是耳聞有關台灣都蘭山的一些描述,不論是在文化、精神、信仰上的一些內容,於是創作者從各個面向去剖析、探查、經驗、感受這座山,並開始去思考人在觀看山及與山相處時,所生產的故事、想像、投射等,它的背後隱含了什麼樣的狀態及結構? ​ 這件作品並非再製及模擬都蘭山,創作者意圖建構的是個體生命時間範疇之外,卻仍存在於山的空間之中,作品透過合成影像、聲音、3D掃描及模型等方式,建置四組虛擬空間,分別為:「卑南遺址與都蘭山」的命題、山的數位、山的名字、山的傳說。 ​ 創作者以2003年入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卑南遺址與都蘭山」的命題,來探討人與山之間所產生的命題,其背後的架構及脈絡,而非辯證命題真實性的問題,而是探索命題本身是否隱含著對於生命與死亡、時間、集體、信仰的想像,以及連結自然的渴望,同時「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本身是否延伸出了連結:現在與過去、生命與死亡的連結。 ​ 而在山的傳說的虛擬空間,由創作者在都蘭山所3D掃描的植物及生態,以及都蘭部落中有關都蘭山的傳說共同建構的場境,也就是透過自然的山與傳說的山的疊合,企圖建構的一座不具方向、不具時間的山。在山的名字則是拜訪了普悠瑪部落、都蘭部落、住在山附近的人,探索山的命名與山的關係,以及又是如何從命名去觀看山。

首獎 廖昭豪 LIAO CHAO-HAO
首獎 廖昭豪 LIAO CHAO-HAO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石頭的紋理:採集計畫。 Imprint of Stones:Stone Gathering Project 媒材:紙漿、錫箔紙、樹脂、木材、水管、石頭、化石、保麗龍、磚頭 尺寸:依場地而定,多組件作品 年代:2022 ​ 作品簡介: ​ 河流對於現代人的身體來說,有種疏離感,透過這層陌生的關係,以南島現代河流地景作為採集數據,將工作與踏查的空間設定在河床,來回應人與河流的關係。《石頭的紋理:採集計畫》描繪的是欲了解關於河的空間、地質、時間與事件。暫留在河床上的物件、岩石經河流的搬運圓磨作用,將稜角磨盡形成石頭,而我試圖以雕塑方法與地質學視角,在石頭的表面上挖掘故事,以環境與物件的資訊採集、拓模為出發,將石頭(自然與人造)的紋理帶進展場。作品《石頭的紋理》是拓印石頭表層所得到的模板,看似製模的動作並非是要翻製石頭,而是擷取石頭的紋理,模具本身對岩石來說是一個包覆層,可視做岩石的副空間亦是河床的空間;錫箔紙折射光線的物理特性,以流動性高的半透明樹脂加以覆蓋,像埋在一層淺淺的水裡折射著陽光,以這樣的方式呈現,除了石頭本身,也希望將紋理延伸到與石頭交融的空間之中。自然地形與人造建設,在河流中長時間的持續互相消耗,自然物與人造物的在場與空缺進入一種迴圈關係;作品《消波塊》透過紙漿再現消坡塊,利用紙漿的材質特性將混凝土人造物變得異常脆落,消波塊整齊排列產生的間隙,成為河流裡的篩網,卡住被河水帶來的石頭與事件。以這層關係拋出以河流為中心點向外擴散的人文場域與環境相互干涉的問題。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發佈日期: 112-01-04

參展團隊: 王佳珍,李阿香,李阿雪,李秀菊,李秀慧,李圓圓,李慧蓮,林南薰,都姆恩・馬邵,秦政德,陳政道,陳愛玉,張沃真,張湛之,簡月美,簡春梅。 Bnu Pasang, Chan-Zhi Chang, Cheng-Tao Chen, Cheng-Te Chin, Cumey Hrosi, Icyang Pasang, Nac Hijiyu, Nan-Hsun Lin, Qurug Tumiyu, Simat Qurang, Tumum Masaw, Wo-Chen Chang, Yakaw Wnan, Yaya Huwat, Yeyku Rikaw, Yuri Pasang 作品名稱:太魯閣藝駐計劃 IV Part3:山上的家務事 / TAR IV Part3: Family Matters in the Mountains 媒材:複合媒材 尺寸:依現場尺寸 年代:2022 ​ 作品簡介: ​ 2021年夏天,COVID-19影響了台灣社會的運轉、影響了山上太魯閣大同大禮部落的生活,也影響了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V Part 2的進行;在確定每位認識的部落長者皆完成第二劑疫苗施打後,森人恢復了駐山研究員的安排及進駐。同年十月某次回返部落山下社區探望,順便尋找藝駐計畫靈感時,發現阿香阿姨正在為家裡後方外搭陽台因老舊坍塌進行置換新支撐架的工程煩惱,一方面是針對工程的費用,另一方面則是對僅剩一半的陽台感到非常不便也非常危險,其中還得知自其一家搬遷至山下生活以來,陽台也已使用了二十多年??這段對話於腦中迴響不斷,反思起假若將隔年(2022年)二月關美館的部分展覽資金,挹注予山上部落婦女的家務事,能不能描繪一個不一樣的勞動風景?以此為引,邀請Bnu Pasang、Yuri Pasang、Simat Qurang、Yaya Huwat、Cumey Hrosi、Tumum Masaw、Yeyku Likaw、Qurug Tumiyu八位部落婦女合作,將來自藝術展覽製作的挹注金交予她們,提供其自由支用,但必須在二月於關渡美術館的展覽中,分享她們如何使用資金的思考;於此同時也延伸前述太魯閣藝駐計劃 IV Part 2的討論與精神,邀請砂卡礑教會參與本次挹注金交換計畫。展覽前一週,八位部落婦女討論決議將收集自各家的物件在美術館裡組裝成一個小屋-家。期待透過參與南島國際美術獎展覽延續山上家務事意義的討論,延伸傳統領域裡自然與藝術關係的想像。 #山上家務事於臺東美術館《2022南島國際美術獎》說明 ​ -太魯閣語版 Prana lnglung kana dxgan ni suyang smlaan kska ndaan suxan ,12 kbuhug pila ka pnsramal Taydun sapah bqdaan rnisul , bgay na demptseusa. ​ 1 kbuhug pila o wada dha sbgay txtaxa kuyuh alang dgiyaq Skadan, Nhdaan do o empprngaw ni lnglung huya skun dmuuy ka kana dnuuy nii. ​ -中文 將美術館提供佈展預算新台幣12萬元,分配挹注9位部落阿姨的家務事,每人新台幣1萬元,於展場分享每筆津貼的使⽤與思考。 ​ 開展前兩週,Icyang Pasang阿姨表⽰希望舉辦邀請部落族⼈來台東美術館觀展,因協助她將參展⽯頭背下⼭的⼩孩不理解為什麼⼭上⽯頭值得被展⽰被觀賞。與砂卡噹教會哈尤・尤道牧師分享這件事時,牧師提議也許在展期最後兩天(1/28-29)邀請族⼈來台東。安排參訪臺東⽣態非營利組織及來美術館觀展,週日早上在美術館⼾外展區舉行禮拜。 ​ 除了展呈與⼭上家務事有關的物件,利用收集來的家務事回收物裝置⼾外展區-展期最後⼀天,族人來台東美術館進⾏禮拜活動的現場,回應在太魯閣⼭區搬遷多次的教會意象。  ​ 註 1:多年參與森⼈活動的林⼩姐與其⼩孩,於2022年關渡美術館展覽開幕時,帶著與⼩孩⼀起創作的慶賀開幕牌創作祝福展覽開幕,意外地留下並參加了展覽。展後將開幕牌創作轉贈⼤同部落彩虹屋族人,邀請林⼩姐及⼩孩參加這次的家務事展覽團隊。  ​ 註 2:多年參與森⼈駐⼭的藝術家秦政德(阿德),常熱情無私地與族⼈分享⾃⼰的創作與思考。因族⼈Tumum Masaw於關渡美術館參展作品掛著阿德贈送的⽊牌創作,邀請阿德參加這次的家務事展覽團隊。  ​ -English Continu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art in the aboriginal territories. The Taitung Art Museum provides a budget of NT$120,000 for each participant. We subsidize the women's family matters in the mountains with the budgeted artist's fee, NT$10,000 per household, and finally share the use and thinking of each housework subsidy at the exhibition. ​ Two weeks before the opening, Aunt Icyang Pasang expressed her wish to invite tribal people to visit the exhibition at Taitung Art Museum, because the children who helped her carry the exhibited stones down the mountain did not understand why the stones on the mountain were worth displaying and viewing. Later, I shared this matter with Pastor Hayu Youdao of Shakadang Church. The pastor suggested that the tribe could be invited to come to Taitung to communicate with local ecologi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observe the exhibition during the last two days of the exhibition. On the last day of the exhibition, on Sunday, 2023/01/29, a worship service will be held in the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of the art museum, and two workshops on making the harmonica of the Taroko nationality will be held. ​ Regarding the planning of the exhibition venue, in addition to displaying objects related to family matters in the mountains, we will also arrange the space as the event site for the clansmen to worship at the Taitung Art Museum on the last day of the exhibition—respon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relocating churches in the Taroko Mountains in history. ​ *1 Ms. Lin and her children,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activities of Tree Tree Tree Person-Taroko Arts Residency Project, celebrated the opening day of the exhibition at the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in 2022 with a celebration opening card made themselves. Therefore, they accidentally joined the exhibition, and after the exhibition the work was donated to the Rainbow House of the Datong Tribe, so we invited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is exhibition. ​ *2 Artist Cheng-Te Chin, an artist who has participated in Tree Tree Tree Person - Taroko Arts Residency Project for many years, often enthusiastically shares his creations and thoughts with the tribe. Because the works of Tumum Masaw showed in the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with a wooden plaque made by Ms. Chin, so we invited him to participate in this exhibition.

林書楷 LIN, SHU-KAI
林書楷 LIN, SHU-KAI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陽台城市文明-喃喃齊物誌 ​ The ​ Balcony ​ City ​ Civilization-Whispering ​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versies-Graphic book 媒材: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年代:2022 ​ 作品簡介: ​ 許多研究資料顯示,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南島語族不僅在台灣歷史、文化上影響深遠,也讓台灣很早就在世界歷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我們對於南島語族的了解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透過考古、文獻以及出土文物的方式,這次作品我將融入這樣的概念,創造一個結合過去、現在、未來的文明藍圖。作品中將會融合台灣各時期的歷史脈絡、不同民族的文化、自身生活經驗與旅行經歷以及在台東駐村經驗。透過家族工廠留下的模具拼組以及寫生模具城市的方式重新繪製、創作出對於未來城市想像。在這兩年疫情之下,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我希望可以透過發現這座未來城市文明讓人們去反思文明與文化的意義,進而去想像未來台灣的城市樣貌與文化。展場呈現以未來考古概念,結合了平面繪畫作品、立體小屋、模具裝置、生活物件模具、文明文字——「陽台文」。生活物件的模具創作不僅是結合自身過去家庭記憶,也是希望藉由這些生活物件的重新繪製,賦予這些模具新的文化意涵,當未來人們挖掘這些文物以及「陽台文」之時,可以對這座台灣島嶼的文化與歷史有更深入的、不同角度的想像。

首獎 周代焌 CHOU,TAI-CHUN
首獎 周代焌 CHOU,TAI-CHUN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島嶼.今昔.遙望遠方》 Island Stories: Past and Present. 媒材:檜木、樟木、鋼化玻璃、不鏽鋼、壓克力、畫布、鋁板、烤漆、噴繪 尺寸:場地依尺寸而定,空間為500x550cm 年代:2019-2022 ​ 作品簡介: ​ 我的創作一直在處理繪畫與影像之間的關係,不斷在嘗試突破繪畫的框架,以台灣歷史和環境議題為研究軸線,透過拼貼不同時空的圖像,堆疊出存在/不存在的風景,比擬現代數位圖層式的觀看路徑,呈現當今在處理繪畫裝置的方法學。 ​ 此組系列作品有四件,主要一件繪畫裝置《金色山脈》嘗試描述被視線所遮斷的山坡地景:一種在台灣都會區可輕易撇見的自然景觀形式。在該作中,山脈的稜線僅能在被人工物件所遮擋的視線邊緣處露出,數位的符號及人造的物件擴張至畫幅之外,摺疊為一層層複雜的複合體。木雕的山丘形體彷彿正在接受人工實驗的受測品,而由繪畫所構成的「裂口」卻成為畫面中少數得以遁逃之處,就像是在這金色冰冷的圖層之下山體仍在流動著。 ​ 另一件為裝置作品《東繞》,以近期在東部駐村經驗為由,回應關於政府劃地與過往原住民的自然界線為討論,像是身處在船上與島嶼拉出一個距離的視點,而這距離又是如此的多重,面對到這座島嶼的前世今身,而這模糊感到底是因為距離太遠而不清,還是很多不可考的歷史無法追溯而模糊。

Apo'陳昭興、王亭婷
Apo'陳昭興、王亭婷
發佈日期: 112-01-04

作品名稱:我對生活很滿意 Life of abundance(阿美語 mahemek kako to o’rip) 媒材:部落族人常服及用具、漁線、蠟、影像 尺寸:長寬高 300x 300 x 350 cm 年代:2021-2022 ​ 作品簡介: ​ 我們想做足以代表自己部落的精神,以及讓族人了解我們在做什麼、甚至是讓族人共同參與的作品。以前族人的工作大多是在都市蓋大樓、在鄉下潛水捕魚、抓龍蝦、種田種菜、打獵等,加上經常在惡劣環境風吹日曬、大量勞動,衣服早已脆弱不堪也不換新的。港口部落的老人家認為:「無論做什麼,要以開心且想把事情做好的心態去勞動,才會有好的收獲!」因此即使生活需要辛勤的勞動,族人反而有滿滿地富足感!彼此換工(mipaliw)集體工作、一起去海邊慶功(pakelang)分享,在勞動之後如海浪般牽手舞蹈,港口部落已逝的精神領袖曾說:「歌聲與舞蹈讓你的生活更踏實,你已經擁有一切……」(節錄)。由此我們發現部落族人,日常生活老穿著破衣,足見他們生活中的富足,並非光鮮亮麗的華服、物質、金錢,而是來自與大家集體勞動下的快樂!所以我們決定採集族人的工作服作為創作素材,想把族人這份對於勞動及勞動時的物件,所產生的特殊情感表現出來,例如:漁人一身的破衣服,正代表著他是潛水高手、釣魚高手!每件衣服都有長期生活工作的歷練,有太多故事與生命經驗,如同親密夥伴一般滿滿的情感與精神,簡直代表了這個人!我們能採集到足以代表部落、上山下海的衣服,格外珍惜,彷彿得到了他們的祝福 mapalemed(阿美族語:被祝福之意)。 ​

資料筆數【10】頁數【1/1】
Top